月经是女性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属于生育期妇女重要的生理现象,也被亲切的称为大姨妈。

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一般可将月经周期分为四个时期: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每个阶段的长短因人而异,因周期而异,月经实际上是最后一个时期

女性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月经,如果母乳喂养,还会有一段产后闭经的时间,这被称为哺乳期闭经,一般分娩后停止母乳喂养,月经则会恢复正常。

一、月经期

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黄体逐渐退化,血中孕激素和雌激素减少。

黄体退化后被致密结缔组织替代,成为瘢痕样白体。层缺血、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下降,引起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动脉持续性收缩,致使内膜缺血,子宫腺停止分泌,组织液减少,功能层各种组织细胞坏死。继而螺旋动脉又突然短暂地扩张,致使血液涌入内膜功能层,最后突破上皮流入子宫腔,与坏死剥落的内膜一起经阴道排出,形成月经,月经来潮开始,历时约3~5天,流血量50~100毫升,期间会发生腹痛或其他不适,也称痛经。

在月经期结束之前,内膜基底层残留的子宫腺上皮迅速分裂增生,并向子宫腔表面铺展,子宫内膜上皮得到修复而进入增生期。由于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又反馈性地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促进释放卵泡刺激素,卵泡又开始生长发育。

二、卵泡期

在月经周期的第5~14天,也称增生期。下丘脑弓状核团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使脑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激素(LH)。卵巢内有一批卵泡发育生长,FSH会促进卵泡会不断发育成熟,卵泡的粒膜细胞在的FSH和LH作用下分泌产生雌激素。

在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由基底层增生修复。表现为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基质细胞合成胶原的功能旺盛,产生大量纤维和基质。在增生早期,子宫腺短而直,数量也较少,至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厚,可达2~4mm。子宫腺数量增多,增长且弯曲,腺腔扩大,腺细胞顶部有分泌颗粒,核下区可见糖原聚集。螺旋动脉也增长、弯曲。

三、排卵期

至月经周期的第14天。在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的协同作用下,成熟卵泡破裂,卵巢排卵,并形成黄体。

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卵泡逐渐向卵巢表面移动并向外突出。当卵泡接近卵巢表面时,该处表层细胞变薄,最后破裂。卵泡液大部分流出后卵细胞排出,卵子由伞端接住进入输卵管。排卵后体温会明显上升,持续10~14天,然后下降,称为“双相体温”,并且宫颈粘液分泌增多。从下次月经第一天开始算,倒数14天为排卵日,排卵日的前5天和后4天约10天称为排卵期,排卵期是最容易受孕时期。

四、黄体期

在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从排卵后一直到月经来潮的前一天,也称分泌期。当血液中的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又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抑制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FSH和LH都急剧下降,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向卵泡腔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伸入颗粒层,在LH的作用下,逐渐发育分化成一个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并逐渐发育成熟,黄体主要分泌大量孕激素(黄体素/孕酮)和雌激素,维持增厚的子宫内膜,以利受精卵著床。

在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可达5~7mm,子宫腺进一步增长、更加弯曲、腺腔膨胀,腺细胞内糖原积聚更多,逐渐由核下区转移到核上区,并以顶浆分泌方式排入腺腔,故腺腔内充满富含糖原等营养物质的嗜酸性分泌物。螺旋动脉继续增长,变得更加弯曲,并伸入内膜浅层。固有层内组织液增多,呈水肿状态。基质细胞继续分裂增殖,到分泌晚期,部分细胞增大变圆,胞质内充满糖原和脂滴,称前蜕膜细胞(predecidual cell)。

  • 卵细胞受精:子宫内膜进入妊娠期,内膜继续增厚,发育为蜕膜,前蜕膜细胞变为蜕膜细胞(decidual cell),受精卵的滋养叶细胞,也就是胎盘便开始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hCG使黄体的寿命延长,黄体继续发育成为妊娠黄体,不再出现卵巢和子宫的周期性变化,直至分娩。妊娠黄体一直持续至妊娠10周时开始萎缩,功能由成熟的胎盘所取代,胎盘继续分泌孕激素、雌激素、催乳素维持妊娠。
  • 卵细胞未受精:当血中的孕激素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又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抑制黄体生成素的分泌,黄体逐渐退化,称月经黄体,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脱落,进入下一个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中的生殖激素、卵巢和子宫内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