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风疹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风疹极易引起暴发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

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可通过胎血屏障感染胎儿,不论发生显性或不显性感染,均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因此,风疹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风疹可分为获得性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获得性风疹

  • 潜伏期:14~21天。
  • 前驱期:1~2天,幼儿患者前驱期症状常较轻微,或无前驱期症状;在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则较显著,可持续5~6天,表现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齿龈肿胀等,部分患者咽部及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无颊黏膜粗糙、充血及黏膜斑等。
  • 出疹期: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扩展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大都无疹。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
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消退,亦有称“三日麻疹”。面部有疹为风疹之特征,个别患者出疹呈出血性,伴全身出血,主要由于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增高所致。出疹期常有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脾肿大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肿大淋巴结有轻度压痛,不融合,不化脓。

有时风疹患者脾脏及淋巴结肿大可在出疹前4~10天已发生肿大,消退较慢,常持续3~4周。疹退不留色素,无脱屑。仅少数重症患者可有细小糠麸样脱屑,大块脱皮则极少见。疹退时体温下降,上呼吸道症状消退,肿大的淋巴结也逐渐恢复,但完全恢复正常需数周后。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简称CRS),是指因宝宝先天携带风疹病毒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孕妇在怀孕8~12周内感染风疹,一半以上胎儿将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而孕 20周以后感染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风疹感染发生越早,对胎儿损伤越严重。胎儿被感染后,重者可导致死胎、流产、早产;轻着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甚至累及全身各系统,出现多种畸形。因此,准妈妈们最好能在产前做风疹免疫检查,避免胎儿感染。

风疹传染源
风疹患者是风疹惟一的传染源,包括亚临床型或隐型感染者,其实际数目比发病者高,因此是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传染期在发病前5~7天和发病后3~5天,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患者口、鼻、咽部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风疹传播途径
一般儿童与成人风疹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经接触传染。胎内被感染的新生儿,特别咽部可排病毒数周、数月甚至1年以上,因此通过污染的奶瓶、奶头、衣被尿布及直接接触等感染缺乏抗体的医务、家庭成员,或引起婴儿室中传播。胎儿被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或有多种先天畸形的先天性风疹。

风疹一般多见于5~9岁的儿童,流行期中青年、成人和老人中发病也不少见。风疹较多见于冬、春季。近年来春夏发病较多,可流行于幼儿园、学校、军队等聚集群体中。

孕妇感染风疹对胎儿的影响
如果在怀孕的第一个月得了风疹(这时候你通常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了),胎儿感染风疹的几率就会高达90%。在怀孕的头20周内感染了风疹的宝宝可能会发展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这样的宝宝在出生时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耳聋、失明、心脏缺陷、智力低下、发育迟缓或其他障碍。

另外,如果在怀孕早期感染了风疹,也很容易导致流产、早产、胎死宫内。不过,宝宝因风疹感染患出生缺陷的可能性会随着孕期的进展而降低,也就是说孕周越大,感染风疹后的危险越小。在怀孕的第2个月,宝宝因风疹而患出生缺陷的概率将会降低到25%;到怀孕第3个月则会降低到5%。等到孕20周以后,胎儿就几乎没有感染风疹的危险了。

在怀孕前接种风疹疫苗,并且做好产前风疹免疫检查,对孕妇和宝宝最安全,避免胎儿可能的感染危险,也有助于对整个孕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