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了正确的行为或是取得了好成绩,家长都会奖励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持续保持这种行为,继续努力。但殊不知,奖励的作用是有限的,不适当的奖励,反而会有副作用,过度的、错误的奖励能让孩子迷失自我,变得功利化、物质化。

错误的奖励反而会有副作用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经典的奖励实验,研究人员来到幼儿园,把孩子分成三组:

  • A组是许诺奖励组,孩子们事先得知只要用水彩笔画画,就能得到一个奖状和一枚金丝带。
  • B组是意外奖励组,孩子们用水彩笔画了一会儿画后,意外地得到了一次奖励的惊喜。
  • C组是无奖励组,孩子们既没有得到奖励,也不知道别的小朋友有奖励。

一个星期后,研究人员再次来到幼儿园,把水彩笔放在桌上,观察孩子们主动画画的时间。

结果发现,意外得到奖励的B组孩子画画时间最长,其次是没有得到奖励的C组。A组孩子画画的时间最短,竟然只有无奖励组的一半,因为得到过奖励,孩子们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反而对画画不感兴趣了。

这个试验告诉我们:错误的奖励方式,会抹杀掉孩子原本就有的兴趣和主动性。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可一旦我们搬出奖励作为交换,孩子就会快速失去做这些事的热情,变得非常功利,只为奖励和好处而做事。

如何正确合理的奖励?

奖励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自主地做某些事情,要让孩子法子内心感觉到有成就感、自豪感,他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而不是短暂的快乐,一瞬即逝的欢愉。适当的、正确的奖励不仅能让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满足,同时也能不断的激励孩子更好的成长。家长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奖励方法:

  1. 及时奖励:第一次奖励一定要及时,否则奖励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弄巧成拙。例如,我们想让孩子养成自己收拾玩具的习惯。那么,在这个习惯刚开始养成的阶段,每当孩子出现我们期待的行为,哪怕只是一个很微小的行为,我们也要立刻给予孩子奖励。
  2. 逐渐减少奖励频率:从奖励频率上看,家长可以从最初孩子每次完成都给予奖励,逐渐过渡到间隔几次再给予奖励,使奖励达到一个最优的效果。奖励的频率太高,或次数太多,反而让孩子对事情缺乏兴趣,没有太多动力。
  3. 随机奖励:所谓的随机奖励,就是指奖励出现的时间、次数并不规律,孩子不能判断这一次行为发生后,能不能得到奖励。一但有奖励,对于孩子来说,又是一次惊喜,更能增加孩子的期待和做事的动力。
  4. 奖励行为,不奖励结果:奖励为的是努力,是进步行为,而不单单是一个好的结果。孩子之前考了八十分,这次考了一百分,家长会给孩子奖励。可是难道孩子考九十八分家长就不给奖励了吗?当然不是。奖励孩子是因为孩子付出了努力,取得了进步,而不是只是因为一百分而奖励。
  5. 奖励的内容应当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尽量把孩子喜欢,同时对他成长有益的内容当作奖励。比如前面提到的口头夸奖、亲子游戏、外出游玩、参观,以及赋予孩子一定的权利,让孩子决定去哪里玩。但不建议长期用金钱或食物奖励孩子。
  6. 让奖励变得有趣:可以把奖励的选项写在纸条上,放盒子里让孩子抓阄;可以把奖励写在圆盘上,让孩子转圆盘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