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湿肺是由于肺泡内羊水积聚引起的一种疾病,是因为肺泡内及间质内液体过多,吸收延迟,或排出困难,导致出生24小时内肺泡存留较多液体而影响气体交换,出现呼吸困难。新生儿湿肺常多见于剖宫产的宝宝,患有新生儿湿肺的孩子出生后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发绀、呻吟、吐沫、不吃、不哭、反应差,由此引起家长的紧张、焦虑。

正常情况下,胎儿在母体时肺泡内是有一定量液体的。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胎儿肺泡黏着,使得肺泡保持扩张状态,有利于出生后充气扩张。同时,肺泡内液体还起到调节胎儿体内酸碱水平的作用。胎儿到34~35周肺液达到最大量,以后逐渐减少。到出生前几天肺液开始清除,同时肺液分泌也受到抑制。对于正常足月阴道产的胎儿,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到产道的挤压,肺液通过口、鼻排出,而多余的肺液也会由肺泡移行到肺间质中,所以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内肺液会全部清除。

但是,如果胎儿有宫内窘迫,出生时窒息,产妇在产程中大量使用镇痛麻醉药,剖宫产,早产儿等因素的存在,就会造成肺液吸收和清除延迟而引起新生儿湿肺。

其中剖宫产儿,尤其是选择性剖宫产儿由于缺乏产道的挤压,又缺乏应激反应,促使肺液蓄积过多,更易发生湿肺。新生儿湿肺多发生在出生后,一般仅给予短时吸氧处理。绝大多数病程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最短病程为生后5~6小时,极少延长到4~5天。

新生儿湿肺的医疗护理
  • 保温: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室温在24-26℃, 湿度以55%为宜。早产儿和体温不升者,可置于远红外辐射保暖台上进行处理或置暖箱中,使新生儿皮肤温度达36.5℃。
  • 喂养应以少量多次为主,每次不能喂得过饱,以防呕吐和误吸;人工喂养时,奶嘴孔宜小,以防发生呛咳。病情严重者可用鼻饲管喂养或静脉补液,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浆,应用静脉营养液。
  • 置患儿于头高侧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及紫绀。经常更换体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保持患儿安静,以免患儿哭闹加重心脏负担。
  •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要先吸口腔内分泌物,再吸引鼻腔内分泌物,以免患儿在喘息和哭闹时将分泌物吸入肺部,吸痰时要注意观察分泌物的量、黏稠度以及颜色、面色及吸痰前后呼吸音的变化。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烦躁不安,心率120次/分以上,心音较弱,气喘、呼吸不规律、紫绀加重,双下肢水肿等,要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吸痰专人护理,并做好抢救准备。